close
第二天早上吃過早餐後,
安排的第一個行程為:阿都卡夫回教堂(ABDUL GAFOOR MOSQUE)
艾蜜莉山旅館的櫃檯人員建議我們就可以到達,
約15分鐘
下山後,沿著烏節路(往捷運站的反方向)一直走
下去就是小印度區.

這是印度婦女的傳統服飾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紗麗(Sari)
沿路就看到充滿印度風味的建築,餐廳,和印度人.
街道中間還有一整排的佈景,

我們猜測可能那幾天是印度人有節慶吧.
走到下圖Selegie Rd路口,
(Selegie Rd和烏節路的路口)
先過馬路,
(PS:下面圖片為過馬路後所看到的景象.)


過馬路後向右轉,直走
約10分鐘,

阿都卡夫回教堂(ABDUL GAFOOR MOSQUE)就位於遠方那棟建築物的附近.

阿都卡夫回教堂(Abdul Gaffoor Mosque)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一座以華麗著稱的回教堂,
這座外觀為乳黃色的回教堂不僅顏色討喜,
建築本身還融合了南印度與歐洲風格,很有藝術的氣息,

是造訪新加坡小印度區時不能錯過的宗教建築。
在建築結構上,它是後撒拉遜和羅馬的設計藍本。
正門的祈禱大廳兩側是由一對梅花畢業拱形門洞,
而入口的結構是飾有精緻的雕刻。
在建築的頂部是一個大型的洋蔥形圓頂,
圓頂的頂峰為新月,
伴隨著尖塔在角落。
除了 伊斯蘭細節,許多西方古典圖案也被用於阿都卡夫回教堂的建築裝飾。
大殿在地面之上,其內部設有精緻的阿拉伯文書法和彩色玻璃。
該建築矗立在地面之上,且四面有走廊和欄杆。
欄杆上雕刻著圓形和披針形開口在該基地,
並與屋頂梅花形拱門形成精心的設計。

位於大樓的背面有一個樓梯通向屋頂,
屋頂上至少有22小尖塔,
小尖塔的形狀像洋蔥式圓頂,
新月和星星的圖案包圍了欄杆。
小叮嚀:進入參觀前請先脫鞋。(下圖黃線為脫鞋處)
進入大殿前,
信徒們都會先在大門的左側先梳洗一番(包括洗腳)。

阿都卡夫回教堂是由一位名為Shaik Abdul Gaffoor的印度教徒所催生興建,
為了紀念他,教堂便以他為名。

現在最多可容納4,000信徒,
參觀時可以仔細欣賞一下大廳入口處的精緻三角墻,
墻上有一面日晷,
日晷上以阿拉伯文書法刻出25道度數,
據說這樣的設計全球罕見。
開放時間到晚上9點30分。

阿都卡夫回教堂地址:41 Dnlop Street
交通:從甘貝爾巷左轉Clive St.,再右轉南洛街(Dnlop Street)直走即可抵達。
交通:從甘貝爾巷左轉Clive St.,再右轉南洛街(Dnlop Street)直走即可抵達。

阿都卡夫回教堂附近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充滿印度風味的街道
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